从曾经的一块黑板、一支粉笔到如今的课堂投影仪、VR虚拟教学。在显示屏上,地形地貌特征通过三维立体化的效果呈现出来。近日,在天津市第二新华中学课堂里,通过创新教学,曾经枯燥难懂的地理课,变身成为学生们热情十足的趣味课堂。
地理创新课堂
八年级地理教师王艺涵说,地理课学习中有很多内容需要抽象思维和推理计算,借助人工智能教学方式,可以让课本上平面内容鲜活起来,学生们对于这种学习方式都很喜欢,学科素养也有了大幅度的提升。
智慧化的应用场景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。工作人员介绍,校园内设置的自助借阅机和朗读亭,老师和学生可凭卡自主借阅和体验交互式朗读,还可以参加读书沙龙、养正讲坛等活动。通过这种方式,实现阅读内容、阅读情境、阅读层次、阅读方式的智能优化,完成从“浅阅读”到“智慧阅读”的转化。
智能朗读亭
“通过智慧赋能,达成教育均衡与优质的目标,让师生在充满活力的智慧生态中内生动力和能力。”校长马建伟介绍,目前,学校建设了人工智能学习中心,已开设机器人、机器手臂、人工交互智能体验、虚拟现实等多个层次,面向不同年级的课程。“我们将人工智能纳入到教学计划中,从而激发学生对于人工智能学习的兴趣,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。”
在非遗课堂,记者看到,依托5G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,在陶艺课教学中邀请名师将福建南平的建盏、天津工业大学的陶胎漆器制作工艺等“非遗”项目引入课堂,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。
智能自助书柜
在书法课堂,通过智慧书法课程,传统书法教学形态发生新变化。学生通过实时高清视频学习,掌握教师的运笔技巧;教师可通过学生的摹写快速做出评价和指导。在学生书法学习智能终端中,有丰富的碑贴资源,可以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选择不同的书体资源进行学习。
马建伟说,在人工智能背景下,学校不断探索直播教学平台的构建,通过自研平台使直播常态化。通过“专递教学”的方式,实现和甘肃平凉“思政”教学的有机整合;通过“专递课堂”的形式,实现了津陇两地“同上一节课,共享一名师”的思政课教学模式。
(来源:网信宁河)